作为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直接交锋,朝鲜战争中苏联虽未大规模直接出兵,却在幕后扮演关键角色。正如杜鲁门所顾忌,美国真正的对手——苏联决策核心端坐克里姆林宫。 中国决定抗美援朝后,苏联开始为中朝提供秘密空军援助。这一被美军发现的秘密,因各方的默契被保守数十年,成为尘封往事。 战争爆发初期,中国就考虑派兵入朝,但空军尚在筹建,北朝鲜仅有20架落后战机和少量高射炮。而美国战争初期就出动远东44个航空大队的657架飞机,到10月底中国参战时,其在朝空军已达14个大队、1100余架。
面对悬殊实力,中国向苏联求援。1950年7月2日,周恩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,提出希望苏联空军为入朝部队提供空中掩护。莫斯科答复模糊,称志愿军入朝后会尽力提供掩护。 7月7日,“联合国军”入朝,苏联仍无明确答复。不过7月13日,斯大林答应派一个配备124架飞机的喷气式歼击机师来华,负责培训飞行员和提供装备,却避谈直接出兵。 9月,美军仁川登陆,战火蔓延至三八线以北,中国出兵迫在眉睫。10月8日,志愿军组建,周恩来同日率团赴莫斯科与斯大林商谈空军入朝事宜。巧合的是,当日麦克阿瑟派战机侵入苏联领空,扫射其军用机场,斯大林将此视为警告,对中国的请求顾虑更深。
起初,斯大林仅同意提供军事援助,不让飞机进入敌后。经周恩来坚持,他答应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出动空军支援。尽管答复模糊,中国仍于10月13日坚定出兵决心。 10月25日,志愿军打响地面战斗;11月1日,鸭绿江上空就出现苏联战机,此战击落4架美机且自身无伤亡。不久,苏联以驻沈阳的第151、324师为基础,组建第64独立歼击机航空军,由别洛夫少将指挥,负责保护鸭绿江桥梁、电站及中朝边境以南75公里内的交通线和机场。虽实力不及美军,却有效掩护了中朝地面部队,让美军远东空军头疼。 战线南推,第64航空军难以为继。1951年1月10日起,苏联空军出动两个师掩护两条铁路运输线保障后勤,却未解决根本问题。
因苏联空军覆盖有限,“联合国军”大规模反扑,将北朝鲜划分为11个区172个目标,重点目标遭美军B-29频繁轰炸。1951年2月24日,彭德怀、聂荣臻请求苏联派两个空军师转场至朝鲜,掩护三八线以北交通线。3月1日,毛泽东致电斯大林,建议苏联航空兵掩护平壤、元山以北机场,并转移至朝鲜境内机场。 中方提议谨慎,斯大林却爽快同意转移别洛夫部队,并愿提供高射炮及炮弹。但因朝鲜机场屡遭美机破坏,苏联空军最终未能入驻。 此后苏联投入更多空军力量,虽受飞行距离限制,但其米格-15战机在朝鲜西北部鸭绿江至青川江上空,成为美军飞行员的噩梦。
1951年8月开城谈判陷入僵局时,美军发动夏季攻势,空军展开“绞杀战”轰炸中朝后勤。9月1日,苏联空军针锋相对展开大机群作战,打击威胁最大的美军轰炸机,形成空中优势,该区域被美军称为“米格走廊”。 除参战外,苏联还帮助中朝训练飞行员。斯大林认为中国军队需空军掩护,应尽快组建8个歼击机师集团军上前线,苏联空军也协助中朝飞行员应对危急任务。 三年战争中,苏联先后有12个师、约72000人的空军力量参战。为保密,飞行员穿中国军服、禁用俄语、写保密保证书,飞机不从苏联起飞且去除苏式标志。
美军早已知晓苏联参战,华盛顿却陷入两难:公布可能引发更大规模战争。最终采纳保罗·尼采建议启运配资,将秘密搁置。美苏的默契让这段历史尘封数十年,直至岁月流转,真相才渐为人知。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